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可之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废卷而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与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赠送)
D.投诸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送)
【3】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5】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项是( )
A.俨骖腓于上路   可谓智力孤危   地方千里
B.臣欲奉诏奔驰   可怜焦土   腹犹果然
C.与江山相发挥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瓦缝参差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视为止,行为迟   刺客不行
【6】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彼且奚适也?
B.天下未之有也。
C.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D.何以利吾家?
【7】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 所体现的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关于仁的含义的阐述有很多,综合起来就是要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B.《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五千言》,主要反映了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将“道”作为“众妙之源”“万物之宗”。在政治上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其政治理想虽然不可能实现。但是儒道思想存在一定的互补性,道家思想“超然通达”“静观待时”的思想对现代人的思想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
C.“春秋笔法”也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指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秉笔直书,明确表达记录者的褒贬,不畏当权者的诠释,也不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为其隐晦。
D.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2 次


【1】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之:两句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C项,而: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D项,为:画/ 作为。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A项,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遂,进,形容画时运笔迅速。C项,而读书者与之: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与,许可,同意。D项,烧笋晚食,发函得诗: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发,打开。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运用排除法做出答案。①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意思是“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可知创作要“胸有成竹”;②从“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意思是“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可得出作画,做事应该“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③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意思是“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这是子由对文与可作画的认知与理解;④从“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意思是“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可知这是文与可的感慨之词;⑤从“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意思是“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可以体现出是“尺幅千里”的创作意境;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诗歌是作者诙谐的话,调侃说文与可是清贫贪吃的太守。所以①②⑤体现出了艺术创作思想。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中“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有误,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故选D。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古今异义词,做此类题目时,应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翻译内容,比较和现代汉语意思的区别。A项,“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智力”,古义:智慧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地方”,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义: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地点,各行政区、部分等。B项,“奔驰”,古义:急速上路;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发挥”,古义:辉映;今义: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几何”,古义:多少日子;今义:就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瓦缝参差:瓦楞长短不一;“参差”现代汉语意思是长短、高低不齐;所以“参差”不是古今异义词。D项,“故事”,古义:前事,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行为”,古义:动作,因为;今义: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不行”,古义:不行刺;今义:不可以。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有标志的抓住标志。分析时结合句子成分分析,看有没有调换顺序的词语,有没有添加什么成分等。ABD 都是宾语前置句。A 项,“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是“彼且适奚也”,译为:它们将要到哪里啊?B 项,“天下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是“天下未有之也”,译为:天下没有过这种情况。C项,“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不是特殊句式,是陈述句,译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不知道的。D 项,“何以利吾家”,正常语序是“以何利吾家”,译为: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故选C。
【7】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春秋笔法’也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指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秉笔直书,明确表达记录者的褒贬,不畏当权者的诠释,也不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为其隐晦”中“秉笔直书”错误。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瞒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故选C。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o60ab493c2f0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