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对“生命”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这就是


①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④人的生命因智慧而美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72 次


清顺治帝脍炙人口的禅诗中当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朦胧又是谁?”此诗深刻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无恒常性,同时,全诗也概括出做为生命主体的“我”如何正确认识我,解脱我,成就我。

表面上看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究其实意,生命只是“我”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的“我”,因为我的思想意识和我的命运不是父母给的。如同一母所生诸子,性格命运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悖,所以说,父母只是给了肉体,哪我原在何处?或说我从何处来?便成迷雾了。佛法当中看待生命与命运是究竟真实的,以“三世因果”为基本理论,未曾生我时,我在做将生的一切准备,或善或恶或顺或逆;当我出生时,就因未生时(前生)业力的牵引或善或恶或顺或逆。从诗的文字意义来看,象发出无奈的慨叹,究其深意是告诉人们:生命的全部意义是“三世”或者说“诸世”所造就的,繁衍的,未曾生时其实已经明了,只是“我”不知而已。出生后,因为我不知自己是谁,或是从哪来的,就会再去造诸恶业,就会贪恋五欲红尘,就会再去塑造下一个“我”,可惜我的不知不晓,就有了“生我之时我是谁”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原本趋善的生命因闻恶法而沉沦;趋恶的生命因闻善法而提升,头出头没,没有出期,“我”在不停的轮回,一刻也没停息,死时肉体灭尽,神识不亡,六道中千变万化,神识随业感而沉浮。“我”被物欲污浊,“我”被红尘蒙蔽,无明与尘劳中“我相”越来越厚重,神识却如明珠被积灰障蔽,佛性之光无法绽放,对“我”的不认识,不理解就发出了“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慨叹。如果认识“我”的真实意义,通过佛法的薰修,如飓风荡明珠,我相尽去,真我便袒露无遗了,也努力促使自己不再成为再次生的我了。

为什么发出对生命的慨叹?主要原因是众生颠倒了对生命的认识,通常意义上讲,出生伴随着欢喜,死亡伴随着悲哀,因为出生能带来无限的希望,死亡却是一切的终结。佛法是至高圆满的,看待世事是从大彻大悟的角度去看,生是痛苦的,又要经历一次炼狱般的煎熬,官则官熬、富则富熬、低微卑贱者更不必去说,总之,生是一期痛苦的开始,而死却应是我们欣求的,生时,命运是未知数,死却是肯定的,人都要死去,如何死去才是大学问,人畏死,就需要考虑如何死,只因有生,才会有死。没有生就没有死。世人的思维是颠倒的,佛讲要把多余的东西给别人,人讲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佛告诉人要忍辱,人告诉自己要争斗;佛言世事无常,可在人的眼里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恨不得天下尽在掌握。所以,为人可怜,为人之愚痴可见一斑。这样看来,我们死后将会如何成谁?就摆在面前,还象今生一样于名利场中苦苦挣扎,广厦千间、良田万亩、金银积山,无常来时,转眼成空,出生时六道中不知哪里投生,反正又要历经风霜雪雨。此诗末一句为点睛之笔,全诗未提及佛法,却浸满佛法,最后一句向世人发出警告“我将再成为谁”?六道中成为“谁”都是可怕的,唯有成为佛,才是极乐的,没有生没有死,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亲闻佛陀开示,学得本领随愿再来,那是何等的洒脱自在,也只有成佛后,便没有了:未生我是谁?生我是谁?我死是谁?的千古疑虑了。

我亦凡夫,对禅诗情有独钟,对诗境的探究只是苍海一粟,如盲人摸象,难究全貌,唯引玉罢了。

末学和南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对“生命”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这就是"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c609365e919cdd.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