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自1982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偏僻、最艰苦的永定湖山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满腔热血为当地农村培养出一批批新人。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


①老师的教诲是人生道路上的铺路石
②人生不能缺少教育,教育不能没有老师
③老师只有在边远山区才能实现教育人的理想
④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益终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30 次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1981年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志愿申请到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入党后,1983年春,曾调任县团委副书记,当年底,又申请回到原小学任教,他在报告中写道:“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但扎根农村教育不能少我一个!”

  杨瑞清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曾获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20多年来,笔记本用了150多本,计有600多万字,他说:“乡村教师的存折上积累的物质财富也许是很有限的,但完全可以在笔记本上积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1983年从团县委回五里小学,有一个人给他出了一道“哥德巴赫猜想”: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做一个团县委副书记,和做一个农村的小学教师相比较,哪个价值会更大?他当时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想之不明,挥之不去。

  直到2002年初,他琢磨出一个公式: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杨瑞清认为:有了这道公式,就可以解开那个“猜想”。乡村教师的奉献量一般并不大,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乡村教师获取量也是很小的,就像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乡村教师的获取量,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商数———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

  杨瑞清说,在农村小学的办学实践中,在和众多农民朋友的交往中,我学会了发现普通人的生命价值。
4月26日学校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一场由当代教育家杨瑞清为滨江学院同学作的“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杨瑞清,1981年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请求到条件艰苦的江浦县五里村创办行知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教育部师德报告团核心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杨瑞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为同学们讲了他“不留城市到农村,不恋官场恋学堂”、“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在条件艰苦的乡村,杨瑞清执著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始终坚信一条“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做点事情而走”。20多年来,杨瑞清把爱、把青春和热血洒向了农村教育,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践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弘的家教经验,提出了“赏识教育”理论。

杨瑞清说,人生为做大事而来是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仅仅有理想和信念还是不够的,还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不懈地坚持,才能成功。两位高考落榜生落榜不落志,多年来潜心研究出700多种荷花和700多种枣子,销往世界各地。通过他们的事迹,杨瑞清说,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努力,都能获得成功。杨瑞清在校园周围引进了荷花和枣园,这已成为他教育学生的一大自然景观。

杨瑞清感人的事迹、精彩的报告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学们说,学习杨瑞清,就要像他那样“捧出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进步尽最大努力。学习杨瑞清,就要像他一样,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追求理想,永不放弃。

滨江学院党总支书记周祥龙主持了报告会。周书记说,从杨瑞清身上得到了三点启示:一是树立自己的理想。杨瑞清把陶行知作为自己的引路人,自觉接受他的影响,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二是扎根自己的土壤。没有接触杨瑞清,很难真切体验到他从团县委副书记卸任,回到农村的那份喜悦。三是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别人看来,他丢掉了进城、当官、发财的机会,他却认为获得了一片既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适合自己特点的干事业的天地。杨瑞清的事迹及报告,体现了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体现了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杨瑞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好人生目标,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努力成人成才,创造人生的制高点。(院办)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自1982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偏僻、最艰苦的永定湖山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满腔热血为当地农村培养出一批批新人。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d609365f67a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