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吕氏春秋-申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是:
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②要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
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育新型农民
④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13 次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
“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话阐明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到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晁错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三宜”原则也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说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具有浓厚特色的经营思想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战国初,李悝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就是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之意。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细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汜胜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种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处以上。区田的技术要点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证作物能够生长良好,获得丰产。
请登录会员后阅读全文。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吕氏春秋-申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是:<br>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br>②要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br>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育新型农民<br>④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f6090bbdf44745.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