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改革的主旋律。我国实行“大部制”,拓宽部委职能,进一步整合国务院所属机构,逐步向大交通、大文他、大农业、大环保等“大部制”模式过渡。“大部制”改革是


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完善②更好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③我国的政党制度决定的④满足国家和公共利益需要的举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57 次


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初步的巨大成功,十几亿人口摆脱贫困、告别温饱,浩浩荡荡地进入小康社会,形成了一幅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壮丽画卷。

——经济增长创造了持续30年年均9.8%的世界奇迹。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7.77岁(1981年)提高到2005年的72.95岁,年均提高0.22岁。

——文盲率则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2.81%(1982年)下降到2000年的6.72%;每十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由615人(1982年)提高到2005年的5178人。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GDP总量在世界各国的排位,按汇率折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进出口总额由27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商品已经遍布全球。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正在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回顾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并紧紧把握住全球化浪潮带给我们的机遇。站在时代的潮头,将市场的疆域成功地推向了全球,即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一)市场正在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目前,中国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还不平衡,有些发育的比较充分,有些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9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劳动力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伴随着城镇居民就业“铁饭碗”被砸碎,伴随着2亿左右的农民以“离土不离乡”或者“离土又离乡”的方式投入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伴随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走向成熟。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劳动力的解放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0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与供给充裕、运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密不可分。

——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从改革之初,银行对国有企业拨款改为贷款(“拨改贷”),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建立,再到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多种所有制(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银行、证券、保险等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立,均说明资本市场在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仍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 发育还不充分、还不健全,因而,其作用也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土地市场开始形成。30年来,中国的土地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开始起步。然而,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由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各级政府仍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除了商业用地二级市场外,土地交易还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仍较低。

——技术市场也处在起步阶段。随着经济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市场。但中国仍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初级阶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得力。因此,经济主体创新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对投入较大,周期较长,易被他人抄袭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其结果除了国家财政支持集中攻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像航空航天、通讯、交通、农业、生物等重大科技项目成果比较丰硕之外,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技术转让市场还很不规范,规模也十分有限,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许多中国企业仍处于“打工”的地位。

(二)商品及居民服务的供求基本上靠市场决定。

一是商品市场。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市场起步,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商品(如成品油、电力、电信等)仍在垄断或准垄断性经营之外,99%以上的商品均已市场化经营,商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人们的满意程度最高。例如,在耕地年均减少1000万亩以上、农业劳动力从高峰期1991年的3.9亿人下降到2007年3.1亿人的情况下,靠市场化的生产和消费机制,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60%以上,比1991年增加15 %以上;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分别提高2.5倍、3.9倍和5.5倍,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农副产品供求矛盾,其他消费品的供给也是空前充裕。而且中国的彩电等家用电器依靠市场竞争,还成了国际市场的主要来源。目前,全世界50%以上的个人电脑、手机、彩电、空调等都在中国生产。

二是居民服务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居民服务也实现了供求两旺、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居民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国有企业改革,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劳动者、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逐步形成,并日益多元化。其主要标志是,劳动者个人、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剩余,并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劳动者个人为例,收入来源已从单一的劳动报酬过渡到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渠道,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收入中,这四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68.6%、6.3%、2.3%和2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这四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38.6%、53.0%、3.1%和5.3%。1978年居民储蓄存款极少,人均仅22元,而2007年底已达到13092元。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公司制等现代企业模式逐步出现。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局面。

(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978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其中直接管理经济的综合部门有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基本建设委员会等3个,工业部门有19个,农业部门有4个,贸易部门分为内贸和外贸各有2个,还有1个物资总局。经过多次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逐步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过渡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目前,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减少到五个,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也只剩下1个。而且,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已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间接管理。

(五)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及后来的海南经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城市,再到设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等一个又一个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从沿海到内陆,从沿江到沿边的全面开放格局,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更是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法律化、长期化、规范化。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世界各国商品的角逐地,中国企业和投资的市场疆域也已经拓展到了全球。中国正在充分享受一个开放型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好处。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7%强,出口总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已由第32位上升到第3位。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也从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9%。1979-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6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54亿美元。不仅如此,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被引进,提高了中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外开放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是市场经济(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加速进步的推进器,再次在中国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地上显示出它的威力。而且,中国的实践证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运行规范的领域,其运行效率越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改革的主旋律。我国实行“大部制”,拓宽部委职能,进一步整合国务院所属机构,逐步向大交通、大文他、大农业、大环保等“大部制”模式过渡。“大部制”改革是"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f60938bc8e2f17.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