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76 次


柳宗元 《天对》

从《天问》到《天对》,这千纪年的一问一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话题。
其一,问向灵肉之间。刘大杰先生说:《天问》“篇中虽无放逐之言,流窜之苦,但全文中却表现一个正陷于怀疑破灭途中的最苦闷的灵魂。这一个灵魂,恰好是屈原的灵魂”[8] 。这是说得十分精到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柳宗元在《天对》中的探索精神。1964年8月,他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时说:“柳子厚出入佛老,唯物主义。他的《天对》,从屈原的《天问》以来,几千年只有这个人做了这么一篇。”[9]第二年6月,他在与古典文史专家刘大杰的谈话中又说:“屈原写过《天问》,过了一千年才有柳宗元写《天对》,胆子很大。”[10]可以说,《天问》与《天对》都是作者对自然和社会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冥思苦想得以无限展开的精神升华。《天对》之篇汪洋恣肆,以奇答奇,通过上天入地、古往今来的探究,将屈原《天问》所提出的问题,系统地归结为122条,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刀劈斧斫般地作了诠解和回答,字里行间饱含着灵与肉的拷问。
其二、问向天人之际。首先,屈原与柳宗元对“天是什么”作了探究。屈原《天问》将人们生活于其间的宇宙自然,天象变化,地理物质等现象苦苦追求,几乎问了个遍。柳宗元承袭汉代王充的元气论的自然哲学观,殚精竭虑,在《天对》中逐一作了回答:“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第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他认为,日月昼夜,交替运行,永不停息,宇宙从蒙昧混浊的状态变化发展产生万物,只是因为有“元气”存在的缘故,哪里是由谁造成的呢?在他眼里,“天”是自营自成的自然界,是宇宙,不是虚无缥缈的神。“天”是物的天,是客观存在的天,没有意识,没有感知。“天”并不是谁经营创造的,而是由元气的无限积聚而形成的。元气是一切自然现象发生之源,一切自然现象统一于元气。这一思想从根本上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
其次,屈原与柳宗元都对天和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屈原存世的全部作品,《天问》反映了屈原天命思想的重大转变。《橘颂》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表达的是“受命于天”的天命观。《离骚》是屈原遭贬以后的作品,“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这属于“尚德”的天命观。到了《天问》,屈原却说:“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又说:“皇天集命, 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反映了他对天命的怀疑。这与《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的痛苦反思是相互吻合的。从相信天命到怀疑天命,既反映了屈原思想的重大转变,也说明《天问》与《哀郢》一样都属于屈原晚期作品。与屈原差不多同时代的荀子,是一个不赞成天命观的人。他曾写过一篇《天论》,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可以“制天命”的思想。应该说,在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中,“天命观”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敏感问题。
屈原仅仅是对天命作出了怀疑的判断,柳宗元则直接地否定了天命。“天集厥命,惟德受之。胤代以弃,天又佑之。”天既渺茫又无知无觉,人既渺小又与上天相区分。为什么要把天与人扯在一起,而去诘责上天赏罚不当的过失?柳宗元认为这完全是两回事。说到天命问题,不能不提到柳宗元当时跟韩愈、刘禹锡之间发生的一场争论,这是唐代思想史上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此事由韩愈给柳宗元的一封书信而起,由于韩愈的这封书信未能保存下来,其主要内容只能从柳宗元作答的《天说》一文转述中可以见证。根据韩柳两人以往的浓厚交情,以及当时两人一在朝一受贬的不同处境,韩愈给柳宗元的宽慰转到了“天”的缘故,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根据“人举”(人的行为)而行“赏”“罚”。这种戴有神秘面纱的理想的世事哲学思想,使柳宗元对韩愈的友情问候信产生了另外的思考,“激”起了他毫不留情地对“天命观”予以否定。尽管柳宗元当时遭贬身负重辱,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天命所致。他认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为了求证同道,柳宗元把这封答书《天说》转给了一同受贬的好友朗州(常德)司马刘禹锡。刘禹锡非常赞同柳宗元的观点,“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11],随即参与进来写作《天论》三篇,柳宗元又写了《答刘禹锡<天论>书》。这样一种多角色的哲学通讯,在当时的确是一件很新鲜有趣的事情。柳、刘两人都坚决地批判了韩愈所持的“天命观”,认为“天”有“生植”之能,也有“灾荒”之能;“人”有“法制”之能,也有“悖乱”之能。但是,承认“天”的“生植”与“灾荒”现象,并非“天”能够有意干预“人”的“法制”与“悖乱”,也并非“人”能够干预“天”;天与人“相分”,“各行不相预”。这就是说,柳、刘已经意识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不同,这在当时是一种很独到的见解。柳宗元自然哲学元气论的思想,是在对前人哲学思想分析批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这样一条路。刘禹锡对柳宗元天人“相分”的思想还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认为天人不仅“相分”,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天人相关,“交相胜”、“还相用”。这场有关天命的论争以通讯方式展开,当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再次,屈原与柳宗元对神灵怪异作了探究。屈原问:“应龙何画?”应龙是怎样画地泄洪的?柳宗元答:“胡圣为不足,反谋龙智?畚锸究勤,而欺画厥尾!”难道圣人的聪明才智不足以应付治水,反而要求助应龙的智慧?治理洪水全靠人们拿着畚锸勤奋劳作,怎能妄说是应龙用尾巴画地泄洪!象这样的对答不胜枚举。柳宗元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对于屈原提出的天体运行、四时变化等自然现象,王朝更替、人情变迁等社会现象,在抽去神灵主宰这一神秘性之后,努力从当时科学发展认识水平客观地解答自然现象,用仁德之心去衡量判别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三、问向古今之变。对答的后半部分,几乎涉及了从远古社会以来重大问题的评论和传说。屈原问人类社会历史,问上古史传说,自女娲造人、史前洪水至尧舜时代;问夏史,自鲧禹治水,启益斗争,夏启立国,夏初动乱至夏桀亡国;问商史,自简狄生契,王季、王亥、王恒及上甲微四王西迁及与有扈部落的斗争,成汤与伊尹伐桀灭夏,至商纣亡国;问周史,自姜原生稷,文王、武王得姜尚辅佐伐纣灭商,昭、穆二王巩固周人统治,周幽失国,至春秋霸主齐桓、晋太子申生及吴王阖闾事;问楚先世诸邻邦,彭铿、蜂蛾、伯夷叔齐及秦太子缄事等等。《天问》的古史神话传说中,没有《国语》《左传》中的显赫古史人物炎帝、黄帝、太薛、少薛及秦祖伯翳、楚祖祝融等,据此推论,《天问》所记或在这些传说出现之前。郭沫若说:“这篇文字在研究中国的古代史上可以说是极重要的一项资料,他为我们保存下了无数古代神话传说,可惜直到现在有好些还不得其解。”“单就它替我们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史料而言,也足抵得过五百篇《尚书》。”⑾林庚认为,《天问》就是古代传说的一部兴亡史诗,“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从中可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以及“上古各民族争霸中原的面影”[12]。屈原作《天问》,向世人提出了社会历史变迁的许多问题,直到唐代的柳宗元皓首中华民族远古以来的社会历史,针对屈原所问一一作答。
关于《天问》与《天对》的贡献,有两个值得指出的重要意义,一个就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古社会的历史,两人的对答可以作为古代神话传说及其先秦部分的断代史来读。有关女娲造人的传说,表现了华夏民族对于远古母系社会的记忆,反映了对人类童年历史的探索。有关夏初动乱可以与《左传》、《逸周书》互证。商人先祖的世系及其向北向西扩张的历史也可以与殷墟卜辞、《周易》及《史记》中的记载几乎可以印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曾经力图披露原始社会的生活和组织形式,经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阐述,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真实情形进一步有所认识。有关我国上古时期人类原始社会的亲属和财产关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部落联盟首长由选举制向世袭制的过渡,部落间通过战争与和平交往而融合,乃至国家的形成及奴隶制的产生等,在两人的对答中表现为那个遥远的上古社会的缩影。再一个就是运用事物发展必然性的理念观察社会历史事件,阐述了“势”的民本思想。柳宗元曾在《与韩愈论史官书》一文中提出了“势”的社会发展观念。所谓“势”,就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而不是什么圣人意志的体现。在与《天对》同时而作的《封建论》里,柳宗元视通天下,纵论古今,阐述了分封制的兴衰及其为郡县制取代的客观必然,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气势磅礴,无可匹当。宋代苏轼认为,“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以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13]。清代林纾将《封建论》誉之为“古今至文”。“势”的理念在《天对》中从民本的境界继续加以充分展现。屈原问:“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寒浞娶了纯狐,于是便伙同这妖妻合谋杀害羿。为什么力能射穿九层皮革的羿,竟被别人合谋杀死?柳宗元回答道:“寒谗妇谋,后夷卒戕。荒弃于野,俾奸民是臧。举土作仇,徒怙身弧。”寒浞善进谗言,纯狐与之合谋,羿终于被杀害。羿荒废国政,迷恋游猎,不务正业,致使不道德的人从中得逞。全国的人都成了仇敌,羿即使凭着一身的力量和良弓来抵抗,也必然遭到杀身之祸。就是说,由于羿脱离人民,放荡而成大恶,构成了必然灭亡的社会大势。关于周昭王、周穆王之亡,柳宗元同样是从两者不重民利,放纵无道而招灭亡去揭露其必然性。对于幽王的被灭,柳宗元不仅提示了周幽王荒淫无道,诛杀正直的好人而引起举国之恨而遭灭亡的必然性,并且批判了认为周幽王之死,是由于龙沫化龟而造成的死亡的传说,否定了神灵支配历史事件的观点。

原文太长了 看不懂 o(╯□╰)o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o60938a9487ea6.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