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下列关于勋伯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②他创作的音乐处于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
③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 ④其作品有交响诗《牧神午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所属分类: 历史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30 次


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主要依靠自学成才,1894年曾随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①学习对位,这是勋伯格一生中所得到的唯一正统的音乐教育课程。1911年至20年代,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前往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1940年入美国籍。除了有大量的作品外,他还著有《和声学》是当代最重要的和声论著之一;《和声的结构功能》;另撰有《风格与思想》和《作曲基本原理》,19071910年间作大量画幅,其中有不少为自画像。
一、勋伯格的浪漫主义
勋伯格的音乐是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他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的根底,年轻时曾是瓦格纳的忠实追随者,所以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一些模仿的痕迹,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变化音体系的乐汇显然来自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这是一首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的斯特劳斯风格的交响诗;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有些音乐有斯特劳斯的特征,乐队事实上与《英雄的一生》一模一样;《乐队歌曲六首》中的渴望又有马勒的感觉。
在1901年他创作了一部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歌剧《细语歌谣》。这个作品需要五个独唱演员、一个朗诵者、三个四部男声合唱、一个八部混声合唱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队,无论在音乐结构上还是在演出规模上,勋伯格都将浪漫主义表现到了极限。就连马勒第八交响曲如此庞大的交响曲作品形象在《细语歌谣》面前也为之逊色。这是勋伯格浪漫主义的巅峰时期。虽然他在写法上受到一些作曲家的影响,但在作品中已经能反映出他的创作精神。
二、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的转型
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之后,勋伯格总是感到自己受到了传统的形式和技巧的抑制,于是便开始退出浪漫主义领域,使音乐从自然音阶里甚至是调式里摆脱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构思问题,而此时的他已不那么受人欢迎了。1907年《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公演,由于情绪变化幅度极大,大段的震音和靠近琴码的拉奏这些具有特殊演奏效果的演奏方式使听赏者难以接受,最后以公演的失败而告终。勋伯格从此以后的作品,逐渐抛弃了调性和传统的依赖于调式的作曲技法,摒弃了浪漫主义自传性、抒情性的特征。1908年他又公演了《室内交响曲》和《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两首作品出现了排除调性含义的复杂的和声手法,充斥了复杂的和弦和调性缺位,刻意追求对位。演出再次失败,听众不能理解他用音乐表现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压抑、恐惧、苦闷、绝望和疯狂的情绪。德国作曲家埃斯勒这样评价勋伯格:没有使他出生的社会秩序变形,没有将它美化,没有给它涂脂抹粉。他在他的时代、他的阶级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所照出的不是美的,但却是真实的。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不容乐观,两次世界大战、多变的世界格局,使人目睹到的尽是绝望,人不知如何改变现实,而此时只有自己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巩固了表现主义的思想基础,就像勋伯格说的: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②
勋伯格仍以革新的精神坚定地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此时他考虑的问题是没有了音的和谐标准,没有了乐曲的组织,该如何进行创作,还有用非调性语言进行创作时如何做到理智地控制好旋律及和声的动力,以最直接的方式描述最真实的现状。在接触到德彪西、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以及马蒂亚斯豪尔的音乐理论,他的音乐观也逐渐确立下来,但创作上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向。他求助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在康丁斯基的帮助下进行现代绘画,也由此总结出无调性音乐的原则:用简洁的音乐语言描写直觉,在极度的感情激动与特别简短之间的平衡,经过异化的富于表现力的和声。于是诞生了《五首管弦乐曲》、音乐话剧《期待》、配乐朗诵《月迷彼埃罗》和配乐戏剧《幸福之手》,作品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和声体系,把我们熟知的那种和声抛弃。
正像一些表现主义画家描绘事物时常用变形和扭曲描写真实,以表现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的感受一样,勋伯格的作品也表现出这一特质,夸大的绝望情绪和内心的紧张焦虑,充斥了恐惧与死亡,有位评论家在听过《月迷彼埃罗》之后说: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③尽管如此评价,此时他的身边已渐渐聚起了一批追随者,而勋伯格也完成了他从浪漫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转型
三、勋伯格表现主义体系的建立
面对公演的失败和人们的不欣赏,勋伯格意识到了创作道路上的障碍,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新的作曲法体系。1918年,他成立了私人演出协会,没有普通观众也不邀请评论家参加,只是为了在演出实践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完善他的作曲体系。在此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指出了一条恢复宇宙秩序的方法,这也给勋伯格一个新的概念,他也做出了他的更高更好的秩序,他彻底放弃了调性和沿用了几个世纪的曲调变化的重复方法,巩固了他的自由无调性的创作倾向,旋律不再归属于任何自然音阶。经过了一段时间试验不用调性、不按传统方法构成和弦以后,于1921年前后形成了十二音体系④。这一体系的创作是在其之前的无调原则的逻辑扩展,此时勋伯格的音乐充满了无调性和不协和的因素,尽力做到简单化,其目的在于使音乐摒除主观感觉和唯我论的自我表现,使音乐再现的是音乐的基本要素。这一思想最先反映于1920至1921年间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系列的音乐演讲中,又在作品中得到了实践,如为六件弦乐器和低声部人生写的《小夜曲》《钢琴组曲》等。很快十二音体系就风靡欧美,并被认为是在音乐美学上最理想、最完善、最先进的思维方式。⑤十二音体系形式的纯粹和精神表达之间的密切结合成功地为勋伯格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成为一个纯粹的表现主义作曲家。《乐队变奏曲》、《钢琴协奏曲》、《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歌剧《摩西与亚伦》,在这些后来的作品中十二音体系也更加完善起来,成为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勋伯格在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依然把自己放在古典传统的地位上,1931年的一次广播演讲中,勋伯格提到了他的老师首先是巴赫和莫扎特,其次是贝多芬、瓦格纳、勃拉姆斯。说到巴赫时整个十二音体系的音乐革命就可以看得清楚明了。与古典音乐以及浪漫音乐相反,巴赫的赋格曲已隐含了现代十二音体系的乐曲意义,由依次交替出现的音乐主体构成,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都从一个唯一的既是主题又是答题的核心展开。这也是勋伯格在说明自己是古典传统的一个重要例证,十二音的原理至少已存在了五百年。
勋伯格在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一个终生为了寻找直觉描绘的完美主义者,在1951年7月13日辞世,享年76岁。他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词是和谐,这也是所有生物在宇宙中需要达到的平衡状态,一个不寻常的遗言。对于所有喜欢和追求音乐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所有的不谐和都是为了表现和突出谐和,这也是勋伯格思考了一生的问题。
勋伯格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但是目前音乐学界对于勋伯格的研究还未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笔者此文是用感性思维的方式哲理地分析勋伯格为什么可以引领一个体系完成,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此文引起人们对勋伯格的关注,将他以及他的音乐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挖掘他在音乐史上的更多更重要的贡献。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下列关于勋伯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br>①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②他创作的音乐处于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 <br>③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 ④其作品有交响诗《牧神午后》"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历史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q6072f440f1ace.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