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的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这一历史现象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C.奴隶制国家的纷纷建立
D.分封制走向崩溃

所属分类: 历史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7 次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和插图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教材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全方位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阐述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和农田施肥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建议教师结合史料讲清铁器的使用历史。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的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请学生回答:铁器和木器、石器以及青铜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建议教师总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请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什么重要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教材从冶铸、纺织、制漆等方面说明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教材重点阐述了封建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通过改革发展封建经济的愿望。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3)上层建筑的改革

教材重点讲述了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建议教师结合教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然后,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教材分析了改革变法和战争的关系,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当时,诸侯割据,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各持一说的“士人”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广泛搜集法家的相关材料,设置问题:为什么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并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得出结论。

第二目“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稳定和巩固统治;并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教材阐述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改革和变法的相关内容。这些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1)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等诸侯国通过赋税制度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难于维持。很多地方出现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等井田荒芜的情况。齐国也出现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的情况(大意是由于不想耕种公田,杂草长得非常旺盛)。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制度。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时期的变法

教材阐述了战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魏国通过变法,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比较大。楚国吴起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楚国在兼并战争中屡屡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吴起变法的有关史料,让学生阅读,加深对吴起变法的认识。

第三目“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秦穆公时,秦国步入了强国的行列。秦献公改革为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秦孝公时,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抓住机遇,重用商鞅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教材重点讲述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秦献公时进行的改革为商鞅变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学习。

(3)秦国的历史机遇。教材重点阐述了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秦自开国,就实行带有军事屯田性质的田制,宗法制度也不严格,各国人才在秦国都能得到重用。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提出问题: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然后请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目。(1)利用多媒体出示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材料,设置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封建阶级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2)利用【学思之窗】的内容,请学生首先阅读,然后完成其中的问题。活动过程参见问题解答部分。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一目。建议教师针对教材内容:(1)设计问题:结合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赋税改革的相关内容,谈谈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是如何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2)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填充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有关内容。比较这两次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目。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有关秦穆公、秦献公和秦孝公的素材,设置问题(问题参见教材分析),然后,让学生利用史料,针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资料。

资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一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器,经鉴定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我国用铁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材料二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在这里,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说明齐国已经用铁制造农具。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记载,“戜”,当是“铁”字的初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材料三 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有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案例二 在学习“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图片:

图片:管仲、李悝和吴起像。

通过介绍管仲、李悝和吴起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

案例三 在介绍“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又有什么关系?

解题关键: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变法改革为什么有利于战胜对方?

思路引领:联系兵家和法家思想,了解该思想和“战胜强立”的关系;从变法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

思路引领: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解题关键: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变法有哪些?

思路引领: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哪些?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有哪些?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二)学习延伸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的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这一历史现象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是"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历史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r6072f4f4980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