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70年代人们见面忙问:你吃饭了吗?80年代人们见面总问:你“发”了吗?21世纪这10年,问候语又增加了新内容:你“搬”了吗?你“中”了吗?你“上”了吗?从上述问候语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如今


①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②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③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
④我国人民仍处在贫困线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51 次


关于“吃了吗”的由来,流行的版本是这样解释的:过去,中国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见面时最常问的就是吃饭了没有,久而久之,“吃了吗”就成了见面时的问候语。
这种解释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儿,其实根本不着调。事实上,“吃了吗”跟惦记肚子是两码事。这句问候象征的不仅不是饥肠辘辘与满脸菜色,相反,却是一种绅士风度。
北宋时,陕西蓝田的吕大钧兄弟为人刚正,重视礼仪。为使民风淳朴,邻里乡人能够相互协助救济,吕氏兄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乡约——《吕氏乡约》。乡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则少俟。”也就是说,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问人家吃饭了没有;如果即将开饭,那就等人家吃完再进去;否则,人家吃着饭,您在旁边瞧,就有蹭饭的嫌疑。
《吕氏乡约》后来传播开来,成了其它乡约的范本。自然,里面那条“吃了吗”的规定也开始“行走中国”。比如明朝时,广东香山人黄佐制定了《奉泉乡礼》,几乎全按《吕氏乡约》复制。所以,450年前,来中国传教的葡萄牙人就发现,广州人见面总是问:“食饭未晒?”(《南明行记》)换成普通话说,就是“吃了吗?”直到今天,广州人见面还不忘客气一下:“食饭未先?”
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流行全国,从乡约的规定变成了大家的问候习惯。想当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双方就座,李问:“曾进食否?”伊云:“无多。”(《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你瞧,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要签了,李还不忘问“吃了吗”?
至于乡约里的“食否”怎么会变成“吃了吗”,也有一个好玩的解释:说康熙年间,朝廷搞了一个“千叟宴”,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吃饭。这帮老家货土的掉渣,不懂规矩,被康熙接见时,纷纷问皇帝吃了没有,还不会文绉绉地说“食否”,浙江的问“食掉朆”,贵州的问“企莽没”,福建的问“汝食未”,河南的问“吃罢冇”,搞得康熙晕头转向,开金口道:“以后统一说‘吃了吗'!”
且不说康熙是否真的统一了全国的“吃了吗”,即便真是如此,估计也是河南话“吃了冇”才对。你看,“吃了吗”与“吃了冇”,仅一字之差。何况清代前期,全国流行的还都是“中原雅音”。但不管怎么说,“吃了吗”总归是登上了历史舞台。“民以食为天”,国人见面问吃问喝,也不丢份儿!而且依我看,“吃了吗”比西方人那句“Haw are you ”更有人情味儿。古人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要真关心别人,还是先从“菜篮子工程”做起,多问问“吃了冇”吧。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70年代人们见面忙问:你吃饭了吗?80年代人们见面总问:你“发”了吗?21世纪这10年,问候语又增加了新内容:你“搬”了吗?你“中”了吗?你“上”了吗?从上述问候语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如今"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s60938a1f916cc.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