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往年春晚“广告”、“企业家”一大片,“报时”、“贺电”不间断,观众抱怨春晚商业味太浓;而今年春晚首次实行了“零广告”、“无贺电”、“不报时”,使整个节目气氛回归到“联欢会”形式。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④社会意识有独立性,可以离开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7 次


一年一度的“春晚”越来越难燃起观众的激情,但晚会的身价却是“一路飙升”。据预测,今年春晚的广告收入将破天荒地达到3.5亿元,甚至有望冲击4亿元关口。央视的解释是,今年的春节晚会因为实行“节目招标”而被认为是央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简直就是中央广告台”、“中央电视台只在乎钱,收到了广告费,挨不挨骂已经是无所谓的事情”、“计划经济的垄断行业却独吞市场经济的广告费,真是个畸形怪胎”……

无数网友的“谩骂声”充斥着网端。虽然这只是网友的个人观点,但多少也暴露了这顿“年夜文化大餐”日益遭人唾弃的另一面。

300万露脸 1000万读贺电
据央视提供的一份广告报价单显示,今年央视春晚前后的广告套装起价为每5秒159万元至233万元、每15秒298万元至438万元;除夕下午的“卡通拜年”广告价格也爆出每10秒145万元的起价;定于8时和零时的两则报时广告,更是分别喊出了480万元和680万元的起价。
而去年央视春晚的报时广告价格是“20点报时底价368万元起,零点新年钟声报时底价588万元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广告报价增长了30%以上。
令人咋舌的数字,再一次让人真正领略到“春宵一刻值千金”。据悉,春晚主持人都会兴奋地喊道“××企业向全国人民拜年”,虽然只有短暂的10秒钟,但却要拿出上百万元的人民币。此外,今年春晚广告明确开价,投放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赠送春晚“贺电榜”贺电一条。
要想出现在晚会现场,在亿万观众面前露一下脸,却需要付出远比一张普通晚会门票多得多的代价。10万元广告赞助换取一张现场直播入场券,400万元广告投入赢得圆桌贵宾一席之尊,这就是春晚给企业开出的隐性门票价格。
此外,今年还有一个最微妙的广告,那就是企业家的“笑脸”。当台上的演员抖开“包袱”引出一串笑声后,电视画面会适时地切入台下某位观众的笑脸。“这些笑脸不是别人,正是今年春晚广告投放额超过300万元的企业代表。”
内部人士透露,今年央视收进的“压岁钱”即使保守估计,每秒的平均价格也将在50余万元左右。

春晚是“中央广告台”?
春晚的口袋是越涨越大。在他们拼命“鼓吹捞钱”的背后,却是网友的斥责声。
“又开始预先吹牛,吹得越厉害,日后被骂得越狠。不过无所谓了,反正中央电视台只在乎钱,收到了广告费,挨不挨骂已经是无所谓的事情。”一位网友直言道。
更有网友提出疑问,王婆卖瓜,全国观众为破节目买单,不是吗?企业广告费给央视,企业广告费再转嫁给消费者,不是吗?也有网友痛言称,“中央广告台”、“骗子电视台”。
其实,也难怪网友的斥责。春晚的广告时间是一年比一年长。据悉,2003年春晚的广告时间共10分钟,而2005年广告时间增加到12分钟,共720秒,年增长在10%左右。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春晚的节目质量却是一年不如一年。2004年,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对全国100多个样本城市的2227个家庭收看春节晚会情况进行了3个小时的同步电话调查。调查表明,2004年春晚的到达率和满意度比2003年分别下降了1.5%与5.6%。
在记者的采访中,更有观众指出,“期待了一年又一年,失望了一年又一年”。

垄断下的独吞?
“春节晚会永远不会赔钱。”央视的一位导演这样称。虽然央视每年的春晚成本在不断上升,而广告的收入却比成本上升得更快。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春节晚会的具体投入在4000万元左右,2005年要比这个高出很多。而广告收入“飙升”得更快。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广告收入以10%的速度增长。
为什么央视春晚每年都如此“丰收”?一位网友认为,这完全是计划经济的垄断行业所做出的行为,来独吞市场经济的广告费。“完全是个畸形怪胎!”
更有网友跟帖称,“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说,垄断造成的独霸,还好意思吹牛。实在是不要……”
4小时半的晚会吸引到如此众多的企业“一掷万金”。对此,央视广告部主任郭振玺分析认为,广告商年年热衷春晚广告,主要原因是内容独家。由于内容独家,收视人群就比较集中,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很多平时不收看电视的人群都可以覆盖到,这正是春晚广告的价值所在。

越走越远
面对众多网友的一片谩骂声和斥责声,央视也给出了答案。“这是央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有关人士称。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无非是具备两个条件,即盈利的市场预期和足够的资金投入,春晚具备这两个条件。首先,春晚有很大的市场,有十几亿华人收看春节晚会,收视率当然最高。
在市场经济下,春晚播放“广告”本无可厚非。有关专家称,矛盾的关键是观众把春晚节目质量的日益下滑和广告的不断增加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了更多人的心理“落差”。
江苏省社科院的相关专家指出,春节晚会作为一个知名品牌,还是应以节目为核心,有的时候因节目的需要,会出现一些广告内容,但是绝不能变成纯粹的直接广告。“这样,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固有的基本价值。”
“年年期盼年年盼,岁岁失望岁岁望。”有观众对春节晚会如此评价。更有观众把春节晚会比喻为“风干的鸡肋”。又进入一年一度春节晚会的倒计时,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可谓台上一台戏,台下一台戏,戏里戏外都精彩。
在记者的采访中,大约近80%的人都认为,举办了22届的春节联欢晚会正进入一种营销怪圈,内容年年下降,广告充斥其中。而营销专家则认为,春晚这个金矿还没有完全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春节晚会这块“蛋糕”的诱人程度正逐步下降。在大都市,众多家庭已习惯在豪华饭店而不是家中用餐。而日前某知名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相当高比例的观众表示不会收看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往年春晚“广告”、“企业家”一大片,“报时”、“贺电”不间断,观众抱怨春晚商业味太浓;而今年春晚首次实行了“零广告”、“无贺电”、“不报时”,使整个节目气氛回归到“联欢会”形式。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u60938a96435c6.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