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小雪准备撰写一篇关于“冷战局面形成”的历史小论文。下列哪组词汇应该全部出现在她的论文中


A.“铁幕”演说、华约、巴以冲突
B.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C.华盛顿会议、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开罗会议、马歇尔计划、欧共体

所属分类: 历史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1 次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十)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这一声明


 A.加剧了美英的矛盾


B.表明英国推卸大国责任 C.使冷战全面升级


 D.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解析:二战后,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美国积极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英、法等国普遍衰落,英国无力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美国给予援助,正好符合美国称霸世界的愿望,



 答案:D


2.学术界称它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材料中的“它”指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铁幕”演说


D.统一欧洲的主张 解析:据“干涉别国内政”“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可知A项正确;B项侧重经济,C项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并非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答案:A 



3.1949年,为实现防卫协作,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真实意图是 


A.建立欧美国家共同的防务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对抗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 


 答案:C


 4.1945~1952年,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明显表现为前期和后期之间的“逆转” ——“由前期积极推行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期对日本的包庇,扶植和复兴”。美国政策出现“逆转” 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B.冷战局面的加剧 


C.孤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稳定日本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致力于在亚太地区进行扩张,遏制共产主义,故而扶持日本,B项符合要求,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B 


5.美国虽然没有达成韩国统一的目标,但是达成了捍卫日本和促成北约合作的目标。战争鼓励美国采取冷战围堵政策,为美国进一步扩大亚洲防卫圈铺路。战争也使“改进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变得复杂”。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越南战争


B.中国的抗日战争


 C.朝鲜战争


 D.北约轰炸南联盟 


解析:据“没有达成韩国统一”“促成北约合作”“改进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变得复杂”等信息可知该战争是朝鲜战争,仅C项符合题意;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美是同盟关系,越南战争与韩国统一无关,轰炸南联盟与“扩大亚洲防卫圈”无关,故A、B、D三项均错误。


 答案:C


 6.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对以下建筑解读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B.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与史实不符;华约的形成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D项错误。 


答案:A


 7.它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它是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极大地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A.推动了冷战格局的结束


 B.彻底动摇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C.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冷战思维


 解析:据“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可知该战争是越南战争,A项表述与之无关;B项“彻底”的表述错误;据“巨大的精神创伤”“极大地改变了冷战的态势”可知C项正确; D项本身错误。


 答案:C 



8.1969年3月,中苏间爆发珍宝岛冲突,面对苏联的核威慑,中国以成功试爆一颗原子弹作为回应,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看来,当时中苏两国都从古巴导弹危机中借鉴了核危机处理经验。其“核危机处理经验”是


 A.相互妥协


B.全面对抗


 C.核战争


D.与他国结盟


 解析:中苏及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美苏均采取核威慑策略,但最终是核均衡条件下相互妥协,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A 


9.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教授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全面分析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新的体系性稳定要素,包括超级大国如何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对敌我阵营的内部分化的研判和利用、容忍相对安全等。这种对冷战论述的基调


 A.表明冷战期间美苏关系全面走向缓和


 B.表明冷战避免了直接武装冲突 


C.表明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符合美苏冷战的基本特征 


解析:从材料看,作者强调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容忍相对安全”,“长和平”,这种基调的依据是冷战是不诉诸武力的对抗,符合美苏冷战的基本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10.丘吉尔在1946年9月发表主题为“欧洲悲剧”的演说,提出“我们必须建立某种欧洲合众国”的设想;1950年10月,法国总理普利文提出“欧洲防务共同体”建议。体现这些声音的历史事件是 


A.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B.北约组织的建立


 C.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 


解析:从材料看,二战后,英法领导人均主张欧洲走向联合,仅C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步骤,故C项正确。


 答案:C


 11.1950年6月,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由于我们处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中心地位,并在英语世界里与美国有兄弟般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接受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这反映出


 A.丘吉尔尚未从“大国梦”中摆脱出来


B.英国与欧共体关系比较紧张


 C.英国对欧洲的联合持反对态度


D.当时美英共同领导欧洲事务 


解析:在丘吉尔看来,英国处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中心地位”,如果作为一个成员国参加欧洲联盟,那将与英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这反映了丘吉尔尚未从“大英帝国”的昨日梦中摆脱出来,仍试图像在19世纪那样凌驾于欧洲大陆之上去影响和干预欧洲事务,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这一主旨不符。


 答案:A 


12.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的地中海舰队不受北约指挥。6月,美国要求在法国设置核武器,遭到拒绝。法国还迫使美国撤出它在法国的核弹及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这表明 


A.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政治地位


B.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C.核弹危机导致美法关系全面恶化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解析:从材料看,法国在军事上不再追随美国,美国的领导地位动摇,故D项正确;1959年,欧共体尚未成立,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涉及;C项中“全面恶化”的表述不准确。


 答案:D


 13.在万隆会议上,来自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万隆会议目标一致的组织还有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第三世界国家” “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等可知,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第三世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故仅C项正确;A、B两项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D项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的,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C 


14.有观点认为,不结盟运动“毕竟是一个国际组织,有自己相关的决议和策略,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其外交行动必然会受到限制”。可见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是出于


 A.保持灵活外交策略的需要


 B.中国不具备加入资格的实际考虑


 C.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D.该组织地位日渐衰落的现实考虑 解析:由材料“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其外交行动必然会受到限制”可知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A


 15.21世纪以来,日本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进行对外援助和贸易;在外交上注重改善本国在亚洲的形象,并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在军事上,增加军费开支,提高军事力量,并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海外。其主要目的是 


A.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B.摆脱美国控制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解析:日本“进行对外援助”“改善本国在亚洲的形象”的目的是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高其政治地位,故C项正确; A项无法解释“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海外”;B项不是主要目的;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16.1988~1990年,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迈克尔·梅尔到过德国及东欧每个国家。他站在那片变革的土地上目睹了卷在历史洪流中的细微变化,将“冷战结束”这一改变中个人命运、国家命运的改变收录于《改变世界的一年》。据此判断,这里的“改变”指 


A.德国走向分裂


 B.东欧社会性质巨变


 C.两极格局终结


 D.苏联社会性质巨变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德国及东欧每个国家”,侧重于东欧“国家命运的改变”,可知他观察的对象是东欧剧变,故仅B项正确;C、D两项指苏联解体,时间为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17.1990年,戈尔巴乔夫被欧美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还被《时代周刊》选为十年风云人物。西方人如此看重戈尔巴乔夫,其原因是他 


A.领导苏联经济改革成功改善了民生


 B.对结束冷战和东西欧对峙有贡献 


C.使两极格局终结符合欧美战略利益


 D.稳定了苏联局势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材料是站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是出于他的改革导致苏东剧变,对结束冷战有贡献,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两极格局的终结源于苏联解体,时间是1991年,C项错误。 


答案:B 


18.从研究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图片的历史价值在于 


A.探寻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因果关系


 B.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C.剖析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 


D.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内涵 解析:题干要求从“国际关系的角度” 研究图片的历史价值,B、D两项与之不符;图片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


 答案:A


 19.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从这一认识角度分析,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B.苏联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 


C.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苏联对美国霸权威胁的误判 


解析:戈尔巴乔夫强调的是“改革者自身的错误”,这是从主观方面来认识苏联改革的视角,故A项错误;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导致矛盾丛生,故C项正确;B、D两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C


 20.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2014年9月,奥巴马总统在努力组建一个打击“伊斯兰国”(注:一个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恐怖组织)的联盟,并请求中国予以支持。中方对美方提议组建打击“伊斯兰国”的联盟一事做出了较积极的回应。由此可以看出 


A.恐怖主义是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


B.联合国在反恐斗争中作用不大


 C.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D.美中两国根本利益趋同化 解析:当今世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美中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利益趋同,故C项正确,而D项表述错误;A、B两项材料依据不足。


 答案:C 


21.多极化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其主要原因是


 A.联合国作用得到加强


 B.若干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C.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


 D.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强烈 解析: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而是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第三世界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壮大,故B项正确;A项与之无关;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B


 22.冷战结束后,天下却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再使用暴力,冷战后出现的其实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冷和平”局面。这种局面的特征是


 A.一超独大强化


 B.战争的威胁加大


 C.和平与动荡并存


 D.和平力量壮大 


解析:“冷和平”局面是指当今世界既有对抗,又有关系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C项最为准确,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


 答案:C 


23.下列最适合以下示意图的主题是


 A.“一超多强” 局面的出现


 B.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美国一极独大格局的形成


 D.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出现中、俄、欧、日等强国,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身错误;C、D两项不准确。


 答案:A 


24.据美国国会调研部2004 年的统计,美国在1798~1991年每年平均用兵 1.15 次,1991~2004年每年平均用兵达 7.8 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联合国的作用严重削弱


 B.恐怖主义盛行


 C.苏联解体,国际力量失衡


D.美国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以1991 年为时间界限,1991 年苏联解体,制约美国的因素削弱,美国更是在军事上为所欲为,故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错误;B项不全面,美国对外用兵增多并非都是反恐;D项与对外用兵增多无必然关系。 


答案:C


 25.苏联解体后,美国敌视一切与其有战略利益冲突的国家、非国家力量和思想意识形态,并意图加以消灭、削弱、分化。对俄罗斯,发动颜色革命攻势,推动北约东扩、欧盟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这些做法


 A.是出于反恐斗争的需要


 B.表明美俄矛盾仍是世界主要矛盾


 C.有利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D.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解析:从材料看,美国继续以意识形态分歧与对峙的逻辑处理国际事务,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C两项本身错误。


 答案: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撰写文章:时至今日,美国在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欧洲看到的不再是排美的欧洲集团,相反,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人力量的壮大、苏联支持的西欧工人运动的高涨,使美国政府坐卧不安。重建西欧经济,纠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以积极的姿态对抗苏联,则更加紧迫。 ——毕健康《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考虑到美国享有没有内部贸易壁垒的巨大国内市场之便利,深信欧洲国家也会享有类似的便利,我们宣布:美国人民的政策鼓励这些国家通过联合组织进行1947年9月22日签字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CEEC)的报告所列举的持久的共同努力。 ——1948年美国外援法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是如何落实材料一这一战略的,并分析其目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6分) 


答案:

(1)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2分) 目的:恢复和发展西欧经济,稳住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加强对西欧的控制;“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势力向欧洲渗透。(4分)


 (2)关系:马歇尔计划本意是通过扶持西欧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引发西欧国家的不满,为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走向联合;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后超出了美国的最初设想,西欧国家反而成为与美国在经济上抗衡的重要力量。(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12月,阿登纳政府抛出“哈尔斯坦主义”,宣布西德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特别是东德(民主德国)与波兰之间的奥德-尼斯河边界线,拒不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同与东德建交的任何国家(不包括苏联)建立或者保持外交关系。


 材料二 “哈尔斯坦主义”信奉“先统一,后缓和”,它的推行使西德的外交家们颠倒了目的和手段,他们没有看到缓和是手段,统一是目的。他们只是把眼光放在当时看来还是十分渺茫而又空洞的统一上。幸好有一位众人皆醉他独醒的人——维利·勃兰特。 20世纪70年代,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包括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它承认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主张“有条件地承认民主德国”,但强调“民主德国不是外国”,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新东方政策”左右逢源,既注意考虑西方,同时也考虑东方的利益,从而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消除统一路上的“拦路虎”。 ——以上材料均摘自苏颖《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与德国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哈尔斯坦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一、二, 指出与“哈尔斯坦主义”相比,“新东方政策”有何突出特征,并分析其积极影响。(7分) 


答案:


(1)历史背景:冷战局面形成,德国走向了分裂;西德一贯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国家之间紧张对峙;德国是冷战的前沿阵地;等等。(6分)


 (2)突出特征:“新东方政策”具有“哈尔斯坦主义”所不具有的灵活性和策略性。(2分) 积极影响:密切了东西两德的关系;为进一步发展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扫清了道路;调整了西德与西方集团及苏东集团的关系,为两德最终实现统一初步地扫除了外部的障碍。(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 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的力量相对下降,对外政策失利,在越战中不能自拔,而苏联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大有发展。同时,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尼克松不得不正式承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而勃列日涅夫则正式推行了“和平共处”的政策。 从7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介入了亚洲、非洲的一系列军事冲突。里根入主白宫后,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抛弃了缓和的方针而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的进攻。为此,美国债台高筑。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与美国抗衡与竞争的能力。1991年,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为美苏冷战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吴杞棠《美苏冷战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影响美苏冷战关系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所留下的深刻教训。(5分) 


答案:


(1)主要特点: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对抗的,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5分) 主要因素:美苏双方力量对比;双方领导人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等。(3分)


 (2)深刻教训:尊重人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分)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分)冷战对抗必然会损人又害己,只有合作才能共赢。(1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事务中透露出越来越多的霸气和傲气。这种心态和政策在小布什政府上台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美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可以在巴以冲突中明显偏袒以色列 ;可以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 ,单方面界定恐怖主义及展开反恐行动。 ——摘编自《太平洋学报》文章《单边主义与美国霸权》


 材料二 下面是刊登在2003年1月某期《人民日报》上的朱根华的漫画《忙坏了“山姆大叔”的十个指头》:   注:手指文字为倒萨(伊拉克战争)反恐、朝鲜核问题 


材料三 中国与欧盟都赞成世界多极化,且都受到了来自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压力;中国与欧盟都渴望世界和平与安宁,且都受到了安全问题国际化的压力。“9·11事件”以来新一轮全球反美主义浪潮无疑沉重打击了美国的“软实力”,对美国霸权主义产生了制约作用。随着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形势的不断变化,反美主义的非美国因素也将不断积累。 ——据王淼《浅析美国单极霸权战略的国际制约因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6分)


 (2)综合材料,指出材料二漫画的寓意,并根据材料三说明材料二这一现象的成因。(6分)


 答案:


(1)目标: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2分) 条件:苏联解体,俄罗斯力量遭到削弱;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4分)


 (2)寓意:美国欲建立单极世界却力不从心。(2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政治上,中国和欧洲国家发展,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单极霸权战略构成制约;新一轮全球反美浪潮兴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4分)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小雪准备撰写一篇关于“冷战局面形成”的历史小论文。下列哪组词汇应该全部出现在她的论文中"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历史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v6072d6ce924a8.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