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与古徽商相伴而生的“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文、史、哲、经、医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菜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据此完成1-3题。


1、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如果你是一位游客,参观徽州古民居时,应有的感悟是[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徽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独享的文化财富   ③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④中国古代建筑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在新安江畔的古徽州。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对待新安理学,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①将其作为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立足点 ②对其批判地继承 ③将其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3、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黄山和与黄山融为一体的徽文化,同样感染着每一个亲近它的人。这说明文化影响具有[ ]①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的特点 ④积极主动的特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所属分类: 政治 (免费栏目) 浏览量: 66 次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明清之际徽民生计实在艰难!“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康熙《休宁县志·汪伟奏疏》)“民”可是“以食为天”的,连“食”都成了问题,岂不心生哀怨?由此就连极不合情理的“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似乎变得符合情理了。这实在是环境逼迫使然。为了从商,也就有了“歙南真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婚俗,以至“或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魏叔子文集·江氏四世节妇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细想此一歌谣哀怨之情有二:一是对所生活的环境难以解决温饱而心生不满;二是把十三四岁的孩子送去经商无可奈何。而这也正道出了徽州从商习俗形成的必然性。当别的地方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朗朗诵读或是在天真无忧地嬉戏时,徽州的孩子却被父母狠心地“往外一丢”了:丢出去当学徒,学做生意——小小年纪便踏上自立的征程,去经受风雨磨练,去接受生活洗礼。因此才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中的“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说道。  这一歌谣最初产生的时间难以确定。但从其内涵看,应该与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伴相随;至少在明中叶时就有了它的身影,因此时已形成了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人群体。但不管怎样,它就像飘荡在徽州大地上的幽灵一般,以它深藏着的真切况味和特有的磁力与徽州各县性状相碰撞,衍生出了以此为主题的一组歌谣,在徽州本土以及徽商足迹所到之处广为传扬;如流传于歙县的《前世不修》、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和绩溪的《徽馆学生意》等即是,使徽州大地充满着它的最强音,显出力劝从商的特有力量。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究竟是怎样“丢”的呢? “丢”了以后又怎样呢?  先看流传于徽州歙县的《前世不修》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  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可以说更多的人是难以在三年后“出头”的。可现实是残酷的——“发达是爷,落泊歙狗。”前者地位是何其优越,充满了得意,被人羡慕;后者却要面对被乡亲奚落,被族人小看,被父母责骂,真是无颜见家乡父老!徽州游子背负着亲人的重托和压力,也只能是义无返顾走到底了。要么发达,要么落泊,除此别无选择!试问哪个甘愿落泊呢?于此看出徽州人自小就承受着怎样的精神重负!走出家门,究竟是祸是福就看各人的造化了。“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光绪《祁门倪氏族谱·诰封淑人胡太淑人行状》),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这难道是徽州人天生喜好从商吗?  再看流传于徽州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半夜收包袱,天光下饶州。  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  历史上的饶州,治所在江西鄱阳。可知祁门人经商走的是沿境内阊江通向江西鄱阳湖的水路。这里的“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与前面的“发达是爷,落泊歙狗”一样,都应了徽州西递古村落中“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的联语所指。“效好便好”,一语切中为商肯綮。经商总是要讲效益的,“效”不好自然一切不会好。命系于商,“赚不钱来”真个要天打五雷轰,连天理都不容啊!正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说的:“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来,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簿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里所说的恰与歌谣相对应,令人想来唏嘘不已。  最后看流传于徽州绩溪的《徽馆学生意》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吃碗面饭,好不简单。  一双破鞋,踢踢踏踏。  一块围裙,像块纥褙。  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  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  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  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有生意,就停留;  没生意,去苏州。  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  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  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  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  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  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绩溪人经商学生意大多走的是通往杭州的山路,才有如歌谣中所描写的景象。  这里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绘,既有闯荡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从一个侧面活画出了外出闯荡的徽州人的真实面貌。加上对比描写、反复描写和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杂的活泼句式及特有韵辙的回还往复,让人倍感徽州人成功的不易,意味尤其深长。这里我们看到了:经商是徽州人求生存、图发展的基本理念;徽商的起步和发展充满了艰辛,充满了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徽商充满了乡谊,经常网开一面,互相顾爱,提携后生共同发展;徽州人充满了乡土和孝的理念,一有收获即回报乡里和父母。徽商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鼎盛,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歌谣中虽不无哀怨之意,但徽州人那种坚毅果决、义无反顾的为商决心,令人不得不心生钦佩。外出经商,徽州人最大的人生抉择和使命。在以商为重思想驱使下,随之而来的吃苦耐劳、万难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就成了徽州人艰苦创业的基本品格。徽商的成功实在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真理性实现。  徽商的历练和成功,自然带来了后来徽州本土生活的富庶,带来了徽州教育的发达,徽州文化的昌盛,所有这些连同它的“大好山水”一起,终于使徽州成了一个令人艳羡和醉心追寻的人类家园。  说到底,正是这“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出了一个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奇迹,“丢”出了一个“无徽不成镇”的现实神话,“丢”出了一个令世人赞叹而又沉醉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与古徽商相伴而生的“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文、史、哲、经、医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菜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据此完成1-3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政治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x60938c567e25c.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