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古代医籍中可见“肠澼”、“滞下”的病名,是以下哪种疾病的别名:()


A.霍乱
B.胃痛
C.痢疾
D.噎膈
E.痞满

所属分类: 生物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54 次


痢疾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

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宋以前有肠澼、赤白沃、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有腹痛泻次频仍,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等症。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气,使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分别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医学原理·痢门》谓:“其赤者血分受伤,属于小肠;白者气分受伤,属于大肠。”《明医指掌》:“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在临床上,实证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为法。邪盛正虚者,宜祛邪扶正,兼用行血调气,此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虚证当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痢疾又可分为多种,按不同的病因、症候(包括症情轻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湿热痢、风痢、疫痢、气痢、毒痢、热痢、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奇恒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种,中医所说之痢疾,既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其他一些肠道感染、中毒等引致的肠道传化、吸收功能失调的疾病。

【诊断要点】

痢疾依据病人接触病史及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立诊断。

痢疾分证,有白痢、赤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1.白痢:湿胜于热,邪伤气分,其症痢下粘腻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后重,胸腹痞闷,溲行色白或黄,或称湿痢。

2.赤痢:热胜于湿,邪伤血分,其症痢下物为黄赤色,或纯赤色,或如鱼脑,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热,烦渴引饮,或见高热,亦名热痢。

3.赤白痢:湿热蕴积,气血两伤,其症赤白杂下,状如鱼脑,腥臭异常,烦渴,腹痛,脉濡而数,亦名湿热痢。

4.噤口痢:下痢赤白,呕逆,不能纳食,胸脘痞闷,神疲乏力。多因湿热不化,壅塞胃口,或秽浊阻隔胃脘而成。

5.休息痢:正虚邪陷,留连肠胃,痢久不愈,屡发屡止,神气疲惫,面色萎黄,形羸无力,脉象细弱。

中医治疗痢疾
1、湿痢疾
治法 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 芍药汤加减
2、寒湿痢
治法 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方药 胃苓汤加减
3、疫毒痢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加减
4、虚寒痢
治法 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 真人养脏汤加减
5、阴虚痢
治法 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 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6、休息痢
治法 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古代医籍中可见“肠澼”、“滞下”的病名,是以下哪种疾病的别名:()"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生物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y5ffaa120ad65d.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