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诗歌,完成小题
京城燕
迺贤
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
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
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
主家帘幕重重垂,衔芹却向檐间飞。
托巢未稳井桐坠,翩翩又向天南归。
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无尘卷珠箔
海棠花外春雨晴,芙蓉叶上秋霜薄。
注:①迺贤:元代文学家,曾流连京城十年,有从政的愿望却终无所遇,只能南归。②青琐: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③珠箔:珠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几句以春燕之“怯”、河柳之“弱”,花蕾之“小”等物象特征来表现初春之寒意,细致入微。
B. 主人家的帘幕重遮,燕子筑巢心切,只能找檐间避风处做窝,可是居留时日不多,又翩然南飞了。
C. “君不见”两句写王谢的富贵繁华,这与燕子暂居京城的处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D. 本诗以景作结,春景明媚清新,秋景凄冷清寒,两相对比中,透露出诗人对时光飞转、世事无常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中,与“燕子初来怯清晓”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B.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3】填空:这首诗用了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以及___________的《爱莲说》也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17 次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项,“表达了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不正确。“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无尘卷珠箔”意思是您看那旧时王谢家族堂前楼阁,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卷着珠帘,写的是“旧时王谢堂前”的景观,结合最后两句,可知诗人想说的是人间的荣华也和燕子居京华一样,繁华转瞬即逝,抒发的是人世变化无常之感。故此题答案为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修辞手法,这类题目解答时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分别阅读例句选项,确定例句和选项使用的修辞手法,找出答案。本题题干所给诗句“燕子初来怯清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燕子刚刚来的时候还怕清晨的寒气。 “怯”字使燕子具有了人的特点。A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春雨春风给人的感觉。B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从视觉和听觉写出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图景。C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护”“送”本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写“水”和“山”,使“水”和“山”具有了人的特点。D项 从触觉和听觉来写春意,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故此题答案为C项。
【3】试题分析:本题既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又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分析诗歌所用艺术手法,再联系平时积累得出答案。本诗是元代文学家迺贤感怀于燕子在京城停留时间太短而作。作者以京城燕自喻,感叹人世变化无常、韶华易逝,抒发了自己飘摇宦海、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爱莲说》是初中的课文,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考生根据对初中文学常识的积累即可答出。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B项鉴赏诗句的内容,C项鉴赏诗诗句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情感,D项鉴赏诗歌结尾的特点。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诗歌,完成小题<br>京城燕<br>迺贤<sup>①</sup><br>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br>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br>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br>主家帘幕重重垂,衔芹却向檐间飞。<br>托巢未稳井桐坠,翩翩又向天南归。<br>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sup>②</sup>无尘卷珠箔<sup>③</sup><br>海棠花外春雨晴,芙蓉叶上秋霜薄。<br>注:①迺贤:元代文学家,曾流连京城十年,有从政的愿望却终无所遇,只能南归。②青琐: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③珠箔:珠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c60ab4e7b628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