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文言文语段阅读。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2】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 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3】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③ 拜送书于庭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⑤
【4】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 乃设九宾礼于廷
B.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 拜送书于庭
【5】下列各句加下划线的词语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
A. 大王必欲
B. 臣请璧归赵
C. 毕礼而
D. 于是相如进缶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19 次


【1】试题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引赵使者蔺相如”的意思是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引”的意思是“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的意思是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引”的意思是“牵、拉”,故两个“引”字不同。“秦王因曰……”意思是秦王于是说,“因”是连词,“于是、就”;“不如因而厚遇之”意思是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因”是介词,趁机,故两个“因”字不同。故选C项。
【2】试题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臣请就汤镬”的意思是“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就”,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故选B项。
【3】试题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②“缪”通“穆”,③“庭”通“廷”,朝廷、朝堂;④“孰”通“熟”,仔细。①⑤没有通假字。故选C项。
【4】试题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本题考查虚词“于”的用法,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于”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于”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具体解答时要根据“于”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A项,句意为:于是在朝庭上设下“九宾”的礼仪接待他。“于”,介词,在;B项,句意为: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您呢?“于”,介词,表示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C项,句意为: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于:介词,在。D项,句意为: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于:介词,在。故选B项。
【5】试题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大王必欲急臣”意思是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急”,使动用法,使……着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B项,“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请让我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C项,“毕礼而归之”意思是完成了所有礼节后让他回了国,“归”,使动用法,使……回去。D项,“于是相如前进缶”意思是蔺相如走上前进献瓦缶,“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故选D项。第2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于是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语段阅读。<br>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r>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f60ab4f6ddc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