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动向有过深刻的宏观考察,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是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迄今为止,还很少见有研究者把南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宏观判断,闻一多可谓第一人。他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的论断,从一个特定视角,抓住了文学演变的关健。勾栏瓦舍中的说唱曲艺表演,通过艺术行为方式而深入于民间大众,表现出新的人物、新的文学世界和美学趣味;传统的诗、词、文以书面记载的形态而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一般表现为忌俗尚雅的审美追求。从《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来看,南宋的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十分兴盛,尽管现存确切可考定为南宋白话小说的为数甚少,戏曲作品留存至今完整的仅只《张协状元》一种(或谓北宋或元代作品),但其时品类繁多,从业人员也已形成规模,已正式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这是毋庸置疑的。闻一多上述论断有两点或可商榷:一是把“小说与戏剧”视作“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似与它们的发生史不符;二是对明清诗歌(实际上也包括散文和词)的成就,贬抑过甚。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宋代白话小说时说过:“这个在宋代最后起的、最不齿于士大夫的文学样式正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样式,它有元、明、清的小说作为它的美好的将来,不像宋诗、宋文、宋词都只成为元、明、清诗、词、文的美好的过去了。”这里将诗、词、文和小说、戏曲分别作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代表,又对它们与元明清两类文学的“承先和启后”的关系,都作了颇为准确、客观的说明。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也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变,南宋时期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 (节选自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有改动)
【1】文中“‘俗’文学的代表”指的是
A. 南宋文学
B. 南宋的说唱曲艺表演
C. 宋代小说和戏曲
D. 宋诗、宋文、宋词
【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A. 明清两代关于诗的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徒劳无益的。
B. 南宋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已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C. 宋代后起的白话小说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样式。
D. 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雅俗之变的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2 次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文中“‘俗’文学的代表”指的是,结合文本内容“这里将诗、词、文和小说、戏曲分别作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代表,又对它们与元明清两类文学的‘承先和启后’的关系,都作了颇为准确、客观的说明”分析可知,应该指的是宋代小说和戏曲。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分别如下:1.标题点明中心论点。2.开头提出中心论点。3.用开头小故事引 出中心论点。4.在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提出中心论点。5.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6.文章未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论述。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也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变,南宋时期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雅俗之变的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故选D。怎么找中心论点,在议论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用排除论据法。排除论据法就是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所有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因为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绝对不是论点, 因此要加以排除。其次,用论据检验法。在排除论据以后,一篇议论文一般就只剩下几句议论性语句了。 要从它们中间确定论点,就要使用论据检验法。根据论据所列举的事实和阐明的道理, 来看它们是否在共同证明某一种看法或是为论证某一句话而服务。如果是,那么,这一看法或这一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否则,就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另外,有的文章论点是由作者提出的,文中引用名人的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也有的文章以引用名人的一句话作为论点,全文论据都是为证明这一论点服务的,为此,也要使用论据检验法进行验证。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k60ab496074040.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