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后乡土性: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性”变迁陆益龙
①如何理解和解释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呢?对这一问题,或许有多个维度、多种解释框架。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落共同体;二是熟悉关系;三是情感与道义联系。
②乡村社会的存在和维续是以村落或村庄为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的,就物质形态和空间形态而言,乡村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村落或村庄构成的。如果没有村落,也就无从谈起乡村社会。所以,村落或村庄是乡村社会特质的核心标志。村落作为乡村人口的生活共同体,虽经受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冲击,但依然是现代社会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特质的构成之一。
③村落共同体的维续和变迁,为乡村社会的结构特质的形成奠定了时空基础。村落共同体内的各家各户是长期生活于这个时空场域之中,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彼此之间相互守望,由此也就彼此相互熟知、知根知底。所以,乡村社会在结构上仍是由熟悉关系构成的,熟人社会仍是乡村社会的特质。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
④在乡村社会,村民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与道义联系,这也可以说是乡村社会的特质之一。特别是在村落社会里,人们的情感与道义联系尤为明显。在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并不会基于小区而产生紧密的联系。而在乡村社会,村民之间会基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以及姻亲关系形成较为密切的情感与道义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在乡村居民的社会行动中得以体现。
⑤之所以用后乡土性来解释如今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因为乡土性特质在一系列乡村改造与建设过程中,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迁,乡村已从乡土社会迈入后乡土社会。后乡土性的转换突出地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⑥首先,封闭稳定的村落共同体已转换为“流动的村庄”。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乡村向空巢社会的演变,虽带来诸多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要正视这一现实及其内在意义。一方面,乡村空巢社会意味着乡村及其乡土特质以一种新的形态维持和延续下来;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流动也以一种中国特有的方式调和着城乡二元对立,为乡村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弹性的机制。
⑦其次,依靠土地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已转换为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多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
⑧此外,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⑨虽然村落共同体仍在维续,但是,在现代性和市场文化的冲去之下,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已经渐渐淡去,乡土文化出现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部的分化,知识、规范与价值观念正走向多元。如今,我们在乡村社会也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乡土的文化元素,但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成分如传统的技艺、道德和价值观念渐渐离我们远去,变成了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不断变迁的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⑩所以,无论从村落的结构,还是从村民的职业结构,以及乡村文化的构成来看,当前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都与传统乡土社会有了巨大的改变。正是在这些改变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些留存的乡土特质,又能看出乡土社会走向后乡土社会的过程。(节选自《后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的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在村落共同体、熟悉关系以及情感与道义的联系等方面体现着自己的一些特质。
B.在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现代社会中最具有独立性和自身特质的构成是作为乡村人口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C.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的流动冲击了原有的村落共同体的时空基础,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发生变迁。
D.在乡村社会,村民之间会形成较为密切的情感与道义的联系,这种紧密的联系在城市小区居民之间则不会产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深入的。
B.全文从中国乡村社会特质的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后乡土性转换的突出表现。
C.第⑨段用乡土文化变成社会性记忆和非物质遗产来阐述它走向多元化的观点。
D.第⑩段总结指出乡村社会基本性质的改变,能让我们看到其留存的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或许可作多维度解释,但应该基于中国乡村社会的自身特质。
B.乡村村民基于地缘、血缘与姻亲关系产生的联系比城市居民基于小区产生的联系要紧密得多,因而两者的社会行动各有不同。
C.对乡村和城市发展而言,村落由封闭稳定转向流动带来的正面意义要大于它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
D.现代村民生计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冲击了他们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并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103 次


【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这种紧密的联系在城市小区居民之间则不会产生”表述不当,原文“在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并不会基于小区而产生紧密的联系”。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全文从中国乡村社会特质的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后乡土性转换的突出表现”概括不完整,文章前半部分是论述乡土社会特质,后半部分则是论述后乡土性转换的三个突出表现,不能一概而论;C项,“阐述它走向多元化的观点”错误,原文“但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成分如传统的技艺、道德和价值观念渐渐离我们远去,变成了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不断变迁的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可见,变成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阐述“走向多元化”,而是证明其具有后乡土性的特征;D项,“第⑩段总结指出乡村社会基本性质的改变,能让我们看到其留存的特质”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正是在这些改变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些留存的乡土特质,又能看出乡土社会走向后乡土社会的过程”,是看到“一些留存的乡土特质”,选项缺少限制语。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乡村村民基于地缘、血缘与姻亲关系产生的联系比城市居民基于小区产生的联系要紧密得多,因而两者的社会行动各有不同”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只说“这种联系会在乡村居民的社会行动中得以体现”,但并不是说联系紧密是行动的原因。故选B。阅读选择题做题技巧:1.圈划选项信息源。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比较点多为:句意逻辑是否一致;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是否发生张冠李戴;是否绝对;是否无中生有。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l60ab4984ebe38.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