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当今,姓氏被当成了一个词,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②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有些氏族以自己部族的图腾来标示自己,时间久了,图腾就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了。“姓”,由“女”和“生”组成,这显然是个会意字。因为当时女性的地位是至高的,族群的图腾也多是雌性,以至于延续到现在,有一些姓用的还是女字偏旁,比如姬、姚、赢、姜等。
③远古的时候,两个族群相遇,需要相互区分,怎么区分呢?一个说:“我是甲族的。”另一个说:“我是乙族的。”这时,人们认识另一个族群就有了依据,于是,姓就产生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当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同族不能通婚以后,姓为人们标明了族群,是婚姻促使了姓的产生。不知您注意过没有,名可以改来改去,但姓却不可以随意变更,因为中国人把姓看作是自家香火得以延续的大事儿。
④氏的出现比姓要晚得多。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介绍了当时赐姓氏的方法。中国在秦代之前,实行封建制,这里所说的“封建”,指周代所实行的“分封建国”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同姓子弟及有功之臣,让其对所分封土地内的臣民进行独立的统治。天子根据诸侯的出生地赐姓,分封土地之后,又以分封地赐氏。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⑤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姓氏由大的族群符号演变为家族符号。对此,宋代史学家郑焦的解释是:“(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他望明贵贱。”文献记载中首先将姓氏混用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里将秦始皇写作“姓赵氏”,将汉高祖写作“姓刘氏”。自从司马迁以后,或者说自从汉代以后,姓氏二字的原始含义模糊了,实际意义成了专指姓了。不过,咱们的近邻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明显的例证是不同的种姓不能通婚。
【1】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姓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B. 姓是血缘归属的标志,氏是政治地位的标志。
C. 姓用以区分族群,不可以随意变更,而氏可以。
D. 姓和氏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存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姬、姚、嬴、姜这四姓的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地位很高。
B. 战国时期,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已经淡化并趋同,不再具有区别贵贱的功能。
C. 继司马迁在文献记载中首先将姓氏混用后,宋代史学家郑焦又推波助澜并对此作出解释。
D. 印度种姓制度中“种姓”的内涵更接近于我国姓氏文化的“氏”。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81 次


【1】试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而氏可以”在文中并无依据,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名可以改来改去,但姓却不可以随意变更”,可见文中提到可以随意更改的是名,并不是“氏”,选项张冠李戴。
【2】试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地位很高”有误,从文中来看,“姬、姚、贏、姜”是为了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现象而举的例子,并非是说这四姓的祖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B项,“战国时期,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已经淡化并趋同”有误;从文中来看,战国时期,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开始逐渐淡化,趋同是自汉代以后。C项,宋代史学家郑焦只是作出解释,并无推波助澜。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n60ab49498672c.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