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B. 执策而临之(面对)
C.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D.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真无马邪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 执策而临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朝而往,暮而归
D. 不以千里称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7 次


选自《韩愈文选》  作者:韩愈  年代: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食”通“饲”,喂的意思。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C项“而”都表示修饰关系。A项“其”意思分别是“加强语气”和“这”;B项“之”意思分别是“代词”和“结构助词,的”;D项“以”意思分别是“用”和“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B项表述错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br>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u>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u>。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u>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u><br>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o60ab4e7fc2a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