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B.“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C.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D.“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7 次


【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曲解文意。第一段说“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理解有误,“先意承志”式的赡养并非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原文说“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转变”就表明不是本来如此;B项,“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并非契约关系;C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理解有误,儒家“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与“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有相同之处,并非“迥异”的关系。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只要……就”的关系判断不当,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意思是用这种契约关系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可以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故选C。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q60ab3f1c656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