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形成了诗、()、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


A.乐
B.剑
C.酒
D.书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780 次


汉族古代音乐的最初,乐和舞是密不可分的,“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中,巫者所跳的娱神舞,往往就有音乐伴奏,这可能就是中国音乐的最早起源。据史书记载,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周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六部,称为“六乐”,也可以称“六舞”,这说明,在周代文化中,乐和舞是可以举一而及其二的。当时的乐舞统归大司乐掌管,大司乐还负责以乐舞来教育贵族子弟。《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特别是其中的《韶》乐,在孔子时代仍然备受推崇。《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述而》也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

  

汉族青年身穿汉服演奏乐器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他把乐看成个人道德修养得以完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也是音乐家,善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伤与欢乐时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品德。

  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见于论语中。他认为韶乐那样的音乐,尽美亦尽善,但武王的音乐,虽尽美而不尽善,

笙这恐怕是指后者非常偏重技巧而没有内容,这是值得注意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其后的音乐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如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词曲等,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统一六国后,秦地本土音乐和东方六国音乐出现了大的融合,胡地音乐也开始对秦乐产生了一定影响。自汉代起,西域音乐逐渐传入中国,如横吹、羌笛、琵琶、羯鼓等,本来都是西域的乐器,这时已经与来自北方胡地的笳、角以及中原本有的乐器共同组成了汉代的鼓吹乐,这种乐器的组合反映了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融合。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相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清商曲”,产生了《春江花月夜》等著名的传统民族乐曲。佛教音乐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出现了“改梵为秦”的中国佛教音乐。中国音乐对各民族音乐的兼收并蓄,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力和适应性。

  

磬中国的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河南发现的18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据统计,《诗经》中所提及的乐器有29种,而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70余种。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分类法一直沿用到清代。中国对乐理的认识也很早。周代就已经创立了五音阶体系和七音阶体系,称“五音”(或“五声”)和“七音”。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大致相当于现代简谱上的1、2、3、5、6;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徵、变宫,大致相当于现代简谱上的4、7。古人还把五音和五行相配合,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土、金、木、火、水。这说明,当时的音乐观念也深受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形成了诗、()、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r5f8518b811aa6.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