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白光》《明天》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在材料二中,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包括( )
A. 在作品中呈现少数民族在迁徙发展过程中的战争、冲突、同化和融合,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受歧视的,被压抑的处境和地位。
B. 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C. 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D. 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的一项是( )。
A. 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B. 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C. 作家自觉的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
D. 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89 次


【1】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C项,河朔:shuò。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和题干“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毫不相干,故答案选D。
【3】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D项,《白光》《明天》是鲁迅的作品。故答案选D。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故答案选B。
【5】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锁定题干所涉及的材料内容的区间,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在材料二中,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不包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说的是湘西地域少数民族的处境,与“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没有关系,故答案选A。
【6】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是因为南北方地域的不同;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南北方气候条件”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C项,“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故答案选D。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内容、筛选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找准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比对认真辨识。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作家自觉的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说的是作家受地方意识和对当地文化的兴趣,所以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不先关。故答案选C。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地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各题。"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r60ab4957ade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