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就出现过。“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书中记载,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阈分析了伦理的起源:“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由于它已经是伦理的畏惧,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害怕,因此所畏惧的危险本身是伦理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③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人类应该有所敬畏。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对与人生命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规范并警示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三畏”之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这种追求就是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就是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这种追求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宏气象。(选自郭淑新、王建华《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畏伦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敬畏伦理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秦汉之际并大约在西汉初年被中国人广泛使用。
B.敬畏伦理指人类自然形成的用来警示与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C.敬畏伦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是在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D.敬畏伦理中“敬”具有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的特性,故能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
①段首先叙述了中国古代经典对伦理的记载,然后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敬畏伦理的概念;第
②段进一步引述保罗?里克尔的话,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敬畏伦理的起源。
B.第
③段承上文意,首先评价了敬畏感的本质内涵与属性,指出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等,然后深入地论述了人类具有敬畏感的必要性,肯定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C.第
④段承上文意,首先从人类进化角度说明了敬畏伦理的必要性,指出它具有规范并警示人们思想行为等作用,然后引述东西方哲人的言论,进一步说明敬畏的重要性。
D.第
⑤段首先提出了追求和谐秩序是人性使然的看法,然后借康德和中国哲人言论来解释这种追求,指出这种追求凸显着敬畏伦理,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只有崇奉敬畏伦理,才有敬畏心和人性中与宇宙万物共荣的内在诉求。
B.敬畏就是对人类狂妄浅薄、妄自尊大等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或合理规约。
C.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等,有利于人类发展与社会和谐。
D.敬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畏则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77 次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A项,偷换概念,“敬畏伦理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秦汉之际”错误,原文说的是“‘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B项,扩大范围,“人类自然形成的”错误,原文说“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可见并不是“自然形成”;D项,张冠李戴,“‘敬’具有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的特性”错误,原文说的是“‘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错误,应该是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动机。故选D。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人只有崇奉敬畏伦理,才有……”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选项中条件和结果颠倒。故选A。对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类题目,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就出现过。“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书中记载,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s60ab4943b0324.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