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去年下半年开始,报刊常用“企稳向好”“企稳回升”这一类词语评论我国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形势。对这些词语中“企”字意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企业
B.站
C.企求
D.盼望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96 次


一、对2010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的研判

  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有望明显好于2009年。一方面,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并逐步反弹复苏,我国的国际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这有利于2010年我国贸易出口的恢复;另一方面,得力于中央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国内经济呈现“一稳双升”(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大幅回升、工业强劲反弹”)的良好势头,由于信心已大部恢复,政策稳定,因此,2010年这一态势将会延续。

  (一)企稳回升态势将进一步稳固,但不会很快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2009年二季度以来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在逐步稳固。在大幅度增加信贷、四万亿国家整体投资计划及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揽子方案作用下,2008年三季度以后经济大幅调整的严峻形势得以扭转,2009年宏观经济呈逐季明显回升的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下半年估计将超过9%,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将增长8.1%(31.6万亿左右)。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8.3%左右,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经济增长结构将发生一些新变化,2009年是内需增长很强、外需极为疲弱,而2010年则会是内需增长有所放慢、外需则有一定的回升,同时,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但市场内生的增长动力有较明显的增强。市场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量的增强(外需反弹、民间投资上升、服务消费逐步加快等)为下一步国家的一些应急性宏观政策逐步退出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9年下半年至整个2010年都是经济企稳的整固期,不会像一些过于乐观者预计的那样中国经济将很快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理由有:(1)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根本消除,危机末期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仍会较为疲弱,对我国外需增长的约束仍然很强,这意味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全面恢复短期难以实现。(2)我国经济的中期调整仍然没有结束,2008年开始的我国经济增长调整不是一般性周期调整,而是三种周期调整的叠加(处于30年的长周期、10年中周期、3-5年短周期的调整交汇点上),像房地产业、重化工业的调整都很不充分,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的淘汰仍然很缓慢,按照以往经验,这样大级别的增长调整将至少持续三年(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存在“3上8调”的规律,上升6至7年,调整3年),这次调整除了处于三大周期调整的交汇点外,还受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因此,调整时间难以缩短。(3)现阶段还不具备内需持续加速增长的条件。

(二)宏观政策由“强力刺激、提振信心”的第一阶段逐步转向“稳固增长、提升内力”的第二阶段

  在短期保增长的目标实现后,在保持总体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下,保增长政策将由第一阶段逐步转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保增长政策的特点是侧重于“应急”,即“急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其主要任务是强力刺激,提振信心。继2009年二季度GDP增长接近8%、三季度将达到9%后,中国经济的增长走势(以季度增长趋势来描述)将呈三种可能型态,一种是“V”型走势,第二种是“根号”型走势,第三种是“W”型走势,不会再有“L”型或“U型”。我们认为,“V”型大反转、经济在短期内重新进入高速增长通道的可能性极小,只剩下“根号”型和“W”型,这两种型态都是经济企稳整固的型态,“根号”型走势可能性最大。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运行将进入第二阶段,即“保8”的基础逐步牢固,其主要任务不是“急治”而是“疗养”,为长期保增长特别是保持“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更加坚实的条件。

二、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趋势展望

1、全球经济回暧,出口逐步回升

  2009年二季度后,世界三大发达经济体或下降幅度明显收窄或已初步复苏,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美国经济二季度后明显转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下降幅度收窄,美国GDP增长的环比折年率二季度为-1%,大大优于前两个季度的-5.4%和-6.4%;二是自第二季度以来美国金融市场明显企稳回升,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三是贸易发展有所改善,美国二季度外贸出口降幅收窄至7.0%,明显好于第一季度29.9%的降幅;四是失业率在高位趋稳,未继续上升,一些地区工业在逐步复苏。即美联储及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开始显现,这在2009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会表现得更加明显,2010年将是美国的复苏之年。另两大经济体欧盟和日本情况更好一些,欧盟的两个重要国家德国和法国二季度已经呈现了正增长,日本也恢复了经济增长。尽管全球步入完全的复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复苏向上的趋势开始形成,这会带动我国出口在2010年上半年会有较明显的复苏。

  不过,因面临失业率过高、消费增长乏力、财政赤字严重等较多的内在障碍,美国经济的复苏将是一种弱势复苏,估计2010年上半年美国及全球复苏相对较强,但下半年将会再显疲弱状态,原因是:一方面,今年二季度至2010年上半年的复苏主要是由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短期刺激政策的集中显现,不是内在需求的明显复苏,2010年下半年许多政策效应会减弱,另一方面,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美国经济衰退严重,将形成一个较低的基数。但美国地方政府开支不足和居民开支不足可能是一种较长期的状态,将限制复苏的力度,从而也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压力。预计2010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反弹到10%左右,由于美国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增长都不会很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较低并面临印度、越南等后发国家的竞争挑战等,未来几年我国出口都可能呈现弱势增长局面,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2、内需增长在微调中整固

  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今年投资的高增长得力于强大的政策推动,而不是受市场力的驱动,只有当市场全面转强时,投资高增长才能持续,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我们预计2010年投资增长将有所放慢,这有三个原因: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调。1-8月份城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9.9%,比去年同期快近1倍,已达到很高的水平,2010年继续这么高的增长难度很大,而且作为反危机的先锋,随着短期性保增长政策效应在集中释放后有所递减,国有及控股投资增长会正常回落。二是市场作用很强的房地产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仍然偏弱。1-8月累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7%,尽管这比前两个季度明显上升,但比上年同期仍然慢很多,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仍然是负增长;今年以来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一直徘徊在十分低迷的状态,前8个月港澳台投资下降0.8%,外商投资仅增长1.1%,与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情况差不多。三是一些行业和地区再显投资过快问题,在内在需求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这会加大产能过剩压力,降低市场效益,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引导其合理调整十分必要。2010年投资增长尽管会有所回落,但增长结构将出现更加积极的变化,即政府对投资的作用会有所减弱,市场对投资的作用会明显增强。

  与投资相似,2010年的消费增长将会有所回落,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从目前的15%回落到13%左右。这主要是有以下原因:(1)政策的短期刺激效应会递减。今年消费需求保持较高增长,与国家加大鼓励汽车、住房、农村消费等有相当大的关系,大力量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居民的当期消费,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刺激效应会趋于递减,如一些消费品(轿车、住房、农用车)需求的明显回升是因为优惠政策而提前消费,未来一段时间这方面的需求将会减少,另一些政策是短期有期限的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期限结束,其消费将会回到正常状态。(2)价格上涨的滞后效应会减弱。物价总水平的陡然下降使得人们感到产品比较便宜,再加上前几年消费高增长的惯性,使得今年的实际消费增长较快。但随着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2010年这种滞后效应将有所减弱。(3)2010年的就业压力仍很大,将会约束消费增长。就业增长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经济见底回升,而就业增长仍会继续下滑,上半年我国经济明显企稳回升,但1-5月工业就业仍然下降0.6%(繁荣期是年增长5-6%),根据以往的经验,就业复苏在经济复苏后二年左右出现,即2010年就业形势仍然较差。就业不好,且持续时间越长(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危机后复苏较弱),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越大,所以,我们认为,明后两年消费增长都存在回落整理的要求。

3、物价反弹,但不会形成严重的通胀趋势

  今年四季度后物价下降趋势将会有所改变,先跌幅收窄后逐步恢复正增长,2010年物价总水平将会有一个明显反弹的趋向,但不会形成严重的通胀趋势。尽管物价总水平增长与货币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关系是不确定的,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货币高增长要转化为持续的物价高增长(即高通货膨胀趋势),必须要有实体经济的“硬缺口”存在。所谓实体经济的“硬缺口”就是供给能力增长出现中长期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情况,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发展所显示的情形,供给能力受到资金、技术和体制的明显限制,且无法在短期内消除这种“缺口”,此时如果货币出现高增长,必然产生持续化的高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及我国都出现了“硬缺口”消失的现象,这得力于高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中国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现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受“软缺口”的影响(反映为阶段性的“外部冲击”),“软缺口”是一种暂时的或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它的特点是: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体制对行业的发展也不构成明显的约束,只缺一个因素,那就是“时间”,只要给一定的时间,这种缺口很快消失,如我国过去两轮物价大幅上涨的粮食短缺和猪肉短缺都是这样的情况。“软缺口”只会引起价格的短期冲击,不会引发持续化的高通货膨胀。现在我国再次出现了货币的持续高增长,但由于宏观经济总体供大于求的形势没有变,甚至供给相对过剩的压力在继续增大,重要产品的“软缺口”也没有看到,因此,2010年的物价上涨将是合理回升,不会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按目前的趋势推算,2010年CPI估计增长2-3%,国家可以把物价总水平(CPI)增长的调制目标定在3%以内。

4、工业增长将继续保持在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运行

  在中央力度很强的“一揽子刺激方案”刺激下,今年三月份以后工业增长呈明显的回升态势,6月份以后进入10%至13%的合理增长区间。我们预计2010年工业将会继续在这一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运行。首先,内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将支持工业平稳增长;其次,工业受外部出口环境的影响较大,2010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但却是一种弱复苏,这对工业增长的继续攀升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工业增长难以逾越10%-13%的平台而进入13%-15%的高位增长平台;三是不少工业行业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在外需仍然存在较大压力、内需增长需要整固的形势下,如果企业盲目扩张产量,将会工业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最终使企业增产不增收,因此,使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而不是加快增长成为许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三、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将加剧,影响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效益

  上一轮持续六年的投资高增长及最近的投资大幅回升,在支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重化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其有两个特点一是产能过剩集中在高耗能、技术档次低的重化工业品上。2002年以来,高耗能、技术档次低的重化工业品产能扩张极为迅速,当前因房地产的景气明显恢复,这些产品的短期需求仍较旺盛,但如果未来房地产步入明显的调整及工业结构加快调整,这些产品就会出现十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估计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了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不仅对节能降耗任务的完成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将严重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二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产能过剩问题在明后年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其会带来以下三大问题:(1)影响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这对宏观经济稳定和企业效益的改善都是十分不利的。(2)明显降低企业效益,影响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投资增长会明显乏力。(3)会导致大量的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二) 结构性矛盾继续累积将严重影响下一轮经济增长

  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在外部金融大危机的冲击下和国内经济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显得更加明显。当前最主要的结构性矛盾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不仅整体城市化率偏低,而且非完全城市化(1.5亿左右的农民工)的比重较高,这既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又造成很大的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性;产业综合竞争力严重偏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创造了十分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优势,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加工链的低端,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且重化工业品生产处于两头的低端,即主要是从事最前端的原料生产、初加工,最末端的组装,中端研发、设计、产业化等薄弱;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国民收入严重偏向于资本与政府,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对社会公平和消费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受的外部和内部约束都将明显加大,下一轮经济增长将不是过去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复,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式都要做重大调整和完善,最主要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部分高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为下一轮快速发展增强后劲。

(三)资产泡沫化的风险在加大

  与许多人担心通货膨胀不同,我们更加担心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可能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信贷大量投放及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实体经济难以出现持续高增长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个“出口”,那就是冲击虚拟经济领域,如大量资金会选择流入“房市”,形成房地产泡沫,同时,投资快消费慢又使实体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我们认为,如果真的形成这种“实缩虚胀”局面,那会相当麻烦,即可能导致持续化的货币“不经意的”大量供应,使资产泡沫越滚越大,这同样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甚至发生严重的金融或经济危机,由美国次债危机爆发而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美国的教训是:在低通胀条件下,政策制定者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由于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较低,使得判断经济是否过热或出现严重失衡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尺度,因而容易出现经济已经过热但“温度计”(通货膨胀水平)却没有显示出来,从而导致宏观调控决策明显滞后;二是资产泡沫不同于常规的通货膨胀,它对政策的压力小,通货膨胀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会产生即时性的负面影响,因而对其担心的信息会很快传导到政策制定者面前,使其感到巨大的压力,但资产泡沫不同,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特别是投资者来讲资产价格膨胀是获得“暴利性收入”的好机会,同时,它通过财富效应对经济产生很强的短期促进效应,因而受到大多数人及政府的欢迎,由此政府便对资产泡沫采取不干预政策。正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在90年代以来持续犯这两种错误,最后酿成了世界金融大危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其还会带来一个十分严重的后果:社会资金和人才都倾向于投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投资将会明显不足,这会加剧经济的失衡,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四)国际贸易磨擦可能进入集中爆发期,对我国的贸易复苏将形成较大压力

  9月1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从我国进口的轮胎实施特殊保护措施,之后不久,美国钢铁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某些钢管征收最高9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磨擦陡然加大。这既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遗症,也是世界经济正逐步进入危机后时代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新的对华抑制政策的反映。我们估计2010年很可能是国际贸易磨擦集中爆发期,而我国将首当其冲:与强劲复苏或一般性周期性复苏不同,此次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下呈现的全球弱势复苏态势,不仅不会减弱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相反,会加剧各国的贸易保护倾向。因为去年全球一致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急于安内在而无暇顾及他国,而现在各国经济都趋于好转,但这种好转又是不稳定的,继续复苏面临诸如失业率过高、财政赤字过大、居民支出不足等很多问题的约束,政治的压力和经济的压力都会促进许多国家的政府到国际上寻找“出口”,一些新式的且带有较大隐蔽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会层出不穷。美国带头搞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也会仿效,今年上半年有15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了6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高达83亿美元,其中不仅有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涉及产品越来越多,涉案金额也越来越高。所以不难预料未来几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明显抬头,从而威胁着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去年下半年开始,报刊常用“企稳向好”“企稳回升”这一类词语评论我国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形势。对这些词语中“企”字意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w6098a77a989e5.html


相关题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