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题库网 分享最新题库资源与答题解析


下列选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姜氏何厌之有 ②唯才是举
B.①具告以事 ②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属分类: 文学 (免费栏目) 浏览量: 66 次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

以上为百科题库网整理的关于"下列选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试题答案及解析,如想学习更多文学类竞赛题,欢迎访问www.baiketk.com查看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转载请注明:百科题库网https://www.baiketk.com/q_p6098ac0526091.html